“清歌妙舞落花前”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清歌妙舞落花前”出自唐朝诗人戴叔伦的《边城曲》

边城曲

戴叔伦 唐朝

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

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

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

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冰上。

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诗词解读

边城曲翻译、赏析和诗意

《边城曲》是唐代戴叔伦所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边城的荒凉景象和边疆生活的艰辛,流露出离故乡远行的边疆士兵的苦楚和边愁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是:人生不要成为常年的远行客,远行时避免在黄沙碛地戍守。黄沙碛下是八月,霜风刮得皮肤裂开,百草凋零。尘沙在晴天下使道路迷失,河水长长地向东流去。胡笳声穿透双眼泪流下,被束缚的灵魂悲伤地生出边疆的愁绪。原头上猎火亮起夜晚,马蹄践踏在冰面上。与都市的侠少年相比,他们没有那样的优雅,只有边疆上的清歌和美丽的舞蹈落在花前。

这首诗词表现了边疆生活的凄凉和苦涩。作者通过描绘黄沙碛地下的枯草凋零、在沙尘里迷失道路以及河水长流等景象,传达了边疆士兵的艰辛和忍耐。诗中的胡笳声和双泪则表达了士兵内心的无尽伤感和孤独。

诗词的格调凄凉,节奏明快而凝重。用字简练,押韵规整,使整首诗流畅而富有变化。通过对比,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边城和京华的不同,凸显了边城士兵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的形象。整首诗写实而感人,表达了边城士兵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士兵辛劳的赞颂和同情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戴叔伦 (共284首诗)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