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巫山暮”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直觉巫山暮”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雨》

杜甫 唐朝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

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

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诗词解读

雨翻译、赏析和诗意

《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大雨滂沱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

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

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这首诗词以“雨”为主题,以时代和个人的角度来描绘下雨的场景。诗人表示,这场大雨经历了甲子年(60年),已经过了立春时节。雨势如此之大,细细的箑子(一种纱巾)在雨中倾斜飞舞,细细纤细的纺织线都担忧着自己不能承受这样的重负。雨水蒸腾起来使得整个天空都是朦胧的色彩,风吹动着雨线,感觉就像是风吹着纱丝。诗人直觉上感受到的是此时即将天黑下来的巫山,这里也提到了宋玉,表示雨水的压抑让他想起了宋玉悲伤的故事。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雨水飘摇的景象,文字间流露出诗人的情绪。从整体上看,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冥冥与已度、轻与烦、烟与风等,既描绘了雨水的浩大,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烦躁与忧虑。另外,诗中还通过雨水的浩荡和喧嚣,把诗人自身的情感与巫山和宋玉的悲伤联系起来,突出了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雨水的描述和内心的感受,通过描绘雨水的场景和对历史人物的提及,使诗词蕴含了一定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对逝去岁月的思考。这首诗既传达了雨水的壮阔和诗人内心的烦躁,也表现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