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耳何长”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发短耳何长”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发短耳何长"平仄韵脚

拼音:fā duǎn ěr hé zhǎng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上声二十二养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王昌龄 唐朝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诗词解读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翻译、赏析和诗意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家哲学与自然伦理的思索和追求。

译文:

仙人骑着白鹿,耳朵竟这么短。我正采菖蒲的时候,忽然看见了嵩山的阳光。我恭敬地跪下求道经,他就从怀中取出了。我细细阅读却不明白,便回来问嵇康。唉,我没有道的根骨,怎么能进入太行山呢?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与道士的对话为主线,通过探讨与道士交流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家思想和修行之道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在拜候道士后,请求得到道经,却阅读不明白,回来咨询嵇康。这一情节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家传统文化的敬仰,并展示了他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态度。

赏析:

本诗虽短小,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浓厚的哲学思考。首句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似乎出现了离奇的场景,但正是通过这种想象的手法,突出了仙人的神奇与尊贵。接着,诗中描述自己与道士的交流情景,以及自己阅读无果后问嵇康的情节,表现了诗人对于道家思想的兴趣和对于道德修行的向往。最后一句“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诗人表示了自己对于道德修行的渴望,但也自知自己没有道家修行所需的根骨,难以达到太行之境。整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情景和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于道家哲学的崇敬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修行的无奈与向往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王昌龄 (共210首诗)

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