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眼已过鱼眼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蟹眼已过鱼眼生”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的下一句是:飕飕欲作松风鸣

试院煎茶

苏轼 宋朝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词解读

试院煎茶翻译、赏析和诗意

《试院煎茶》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词的中文译文: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意和赏析:

《试院煎茶》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煎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词以煎茶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许。

诗的开头,苏轼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茶汤中的茶叶形容为蟹眼和鱼眼,以及松风的鸣声,形象地描绘出煎茶时茶叶的状态和茶汤的香气。

接着,苏轼提到了传统的煎茶方式,即使用银瓶泼水煮茶,他称赞这种方式为第二,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理解古人煎水的用意,暗示自己对煎茶的理解尚有不足。

然后,苏轼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物的对比,展示了对煎茶技艺的敬佩。他提到了李生和潞公,李生是指唐代的李商隐,潞公是指北宋的潞国公赵蕤。李生喜欢亲自煎茶,而潞公则向西蜀学习煎茶技术,并使用定州花瓷器具,琢磨出红玉般的颜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苏轼展示了对他们的对煎茶技艺的赞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接下来,苏轼陈述了自己的贫困和病痛,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困苦和饥饿。他没有玉碗来盛茶,只能用普通的碗捧着茶杯。然而,他仍然怀抱着对茶的热爱和渴望,决心向公家(指官府)学习做茶的方法。他描述了使用砖炉和石铫(煎茶所需的工具)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煎茶过程的向往。

最后,苏轼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结束了这首诗词。他说不需要过多地沉迷于书本知识,只希望能够每天喝一瓯茶,直到睡饱的时候。这表达了他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即使在贫困和病痛的困扰下,他仍然希望能够享受到茶带来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试院煎茶》展示了苏轼对煎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他通过对茶的描绘和对煎茶技艺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茶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ì yuàn jiān chá
试院煎茶

xiè yǎn yǐ guò yú yǎn shēng, sōu sōu yù zuò sōng fēng míng.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méng róng chū mó xì zhū luò, xuàn zhuǎn rào ōu fēi xuě qīng.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yín píng xiè tāng kuā dì èr, wèi shí gǔ rén jiān shuǐ yì.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gǔ yǔ yún jiān shuǐ bù jiān chá.
(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jūn bú jiàn xī shí lǐ shēng hào kè shǒu zì jiān, guì cóng huó huǒ fā xīn quán.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yòu bú jiàn jīn shí lù gōng jiān chá xué xī shǔ, dìng zhōu huā cí zuó hóng yù.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wǒ jīn pín bìng zhǎng kǔ jī, fēn wú yù wǎn pěng é méi.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qiě xué gōng jiā zuò míng yǐn, zhuān lú shí diào xíng xiāng suí.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bù yòng chēng cháng zhǔ fù wén zì wǔ qiān juǎn, dàn yuàn yī ōu cháng jí shuì zú rì gāo shí.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