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独往愿”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平生独往愿”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立秋后题》

“平生独往愿”的上一句是: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平仄韵脚

拼音:píng shēng dú wǎng yuàn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四愿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立秋后题

杜甫 唐朝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诗词解读

立秋后题翻译、赏析和诗意

立秋后题

日月不相饶,

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

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

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

何事拘形役。

中文译文:

立秋之后题

太阳和月亮彼此不相饶,

节气的序数昨夜已经分隔。

蝉儿的歌声不再停止,

秋燕已经离开像客人一样。

平生我独自行走的心愿,

感慨岁月已过去半百。

辞去官职也是被人所强迫,

为何让形式的束缚拘束自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写的一首题诗,以立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的“日月不相饶”暗喻人与时光无法相互抵消,时间不停地流逝,而自己却无法回到过去。接着,“节序昨夜隔”用自然界的变化来象征时间的流转,时间瞬息万变,昨天的节气已经过去,人们无法挽回。蝉儿的歌声代表着夏天的繁华和活力,而秋燕的离开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更迭。

诗的后两句以个人层面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旅程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平生独自往前行走的愿望,可能是希望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理想,但年纪已经过去了一半,对于时光的流逝感到惆怅和迷茫。最后两句“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则指出,辞去官职也是被人所迫,不愿被形式与束缚所拘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时间流逝和命运的无奈,对于自由追求理想的渴望和对于制度与规矩的质疑。诗中的意境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杜甫独特的才情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