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复何夕”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今夕复何夕”出自宋朝诗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今夕复何夕”是诗词水调歌头(桂林中秋)的第一句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张孝祥 宋朝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

尝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

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

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

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

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

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诗词解读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翻译、赏析和诗意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是宋代张孝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今夕是何夕,此地过中秋。

曾在心亭上唤客,回忆去年的游玩。

千里江山如画,万户笙歌不夜,扶路观赏船头。

玉界拥有银阙,珠帘上卷起琼钩。

乘风而去,突然吹来,从岭边的州城。

去年的明月依然明亮,还照亮了我登楼。

楼下水清澈平静,楼外参横斗转,我苦思冥冥。

我此时兴致高昂,愿在此地停留。

诗意:

这首诗以桂林的中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丽景色和往事的怀念之情。诗人回忆起去年在心亭上欢迎客人和游玩的情景,描述了美丽的江山和夜晚的笙歌声,以及观赏船头的景象。诗人借用玉界、银阙、珠帘等词语来描绘桂林的壮丽景色。他感叹岁月的流转,但去年的明月依然明亮,仍然照亮着他登楼的场景。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此地停留的愿望。

赏析: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以桂林的中秋景色为背景,通过诗人的回忆和感慨,展现了对美丽自然景色和往事的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以形容桂林的壮丽景色和夜晚的繁华场景,给人以美好的想象。诗人用玉界、银阙、珠帘等词语,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宏伟和壮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意境。诗人通过对去年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流转的感慨,但也带有对美好时光的坚持和留恋之情。整首诗流畅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情感。通过对桂林中秋景色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自然世界,同时也引发了对时光流转和美好回忆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张孝祥 (共220首诗)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2],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