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西北有高楼”出自宋朝诗人张孝祥的《诉衷情(中秋不见月)》

诉衷情(中秋不见月)

张孝祥 宋朝

晚烟斜日思悠悠。

西北有高楼。

十分准拟明月,还似去年游。

飞玉斝,卷琼钩。

唤新愁。

姮娥贪共,暮雨朝云,忘了中秋。

诗词解读

诉衷情(中秋不见月)翻译、赏析和诗意

《诉衷情(中秋不见月)》是宋代张孝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晚烟斜日思悠悠。

西北有高楼。

十分准拟明月,

还似去年游。

飞玉斝,卷琼钩。

唤新愁。

姮娥贪共,

暮雨朝云,

忘了中秋。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中秋节夜晚,望着斜阳和迷蒙的烟雾,思绪万千。他望向西北方向的高楼,心中想象着明月的形状,仿佛它就像去年一样在天空中游弋。诗中还描绘了飞舞的美玉盏和卷曲的珍珠钩,唤起了新的思念之情。然而,传说中美丽的姮娥竟然贪婪地与暮雨和朝云为伍,这让人忘记了本应欢度中秋的节日氛围。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中秋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诗中的晚烟斜日、高楼、明月等意象,展现了中秋夜晚的诗情画意。诗人通过对飞玉斝和卷琼钩的描绘,唤起了新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然而,诗末提到姮娥贪婪地与暮雨和朝云为伍,暗示了人世间的变幻和迷离,使得中秋节的美好氛围被破坏,强调了诗人在这个节日感到的孤寂和失落。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节日美好氛围的渴望。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中秋节带来的复杂情感,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并引发对人生和命运的深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张孝祥 (共220首诗)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2],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