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玉朝来散紫宸”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鸣玉朝来散紫宸”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冬至》

“鸣玉朝来散紫宸”的下一句是:心折此时无一寸

冬至

杜甫 唐朝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诗词解读

冬至翻译、赏析和诗意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

中文译文:

每年冬至日长为客,

忽然间穷愁像泥一样淹没人。

江上的景象形容我独自变老,

天边的风俗自然亲近。

拄着拐杖,踏雪来到丹壑,

鸣玉的声音朝着紫宸散去。

此时我的心已经碎裂得无法再分寸,

迷失在何处才能看到三秦的景色。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冬至这一天的心情。作者感叹自己年年都是孤独的过冬至,忽然间被穷愁所困扰,仿佛陷入了泥沼般无法自拔。他观察到江上的景象,感叹自己的孤独和老去,但也看到了天边的风俗和人们的亲近。他拄着拐杖,踏雪来到丹壑,听到了鸣玉的声音,仿佛朝着紫宸散去。然而,此时他的心已经碎裂得无法再分寸,迷失在何处才能看到三秦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以冬至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的心情和观察到的景象,表达了对孤独、老去和迷失的思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的矛盾和困惑。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对冬至这一特殊日子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dōng zhì
冬至

nián nián zhì rì zhǎng wèi kè, hū hū qióng chóu ní shā rén.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jiāng shàng xíng róng wú dú lǎo, tiān biān fēng sú zì xiāng qīn.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zhàng lí xuě hòu lín dān hè, míng yù zhāo lái sàn zǐ chén.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xīn zhé cǐ shí wú yī cùn, lù mí hé chǔ jiàn sān qín.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