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浓春寺静”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花浓春寺静”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上牛头寺(牛头山在郪县西南,下有长乐寺)》

上牛头寺(牛头山在郪县西南,下有长乐寺)

杜甫 唐朝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诗词解读

上牛头寺(牛头山在郪县西南,下有长乐寺)翻译、赏析和诗意

《上牛头寺(牛头山在郪县西南,下有长乐寺)》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山意无尽,峻峭的牛头山高高耸立。

再也不能束缚,真正成为自由自在的游子。

花朵盛开,春天的寺庙静谧宁静;

细竹成林,野外的池塘幽静幽雅。

不知哪里的黄莺啼叫凄切,不停地迁徙,独自未曾停息。

诗意:

《上牛头寺(牛头山在郪县西南,下有长乐寺)》描述了杜甫登上牛头山的景象和心境。诗中青山高耸,给人一种无尽的意象,表达了山势峻峭雄伟的景观。作者把自己比作真正的自由之子,不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游走在山间。描绘了春天的寺庙静谧宁静,花朵盛开,以及野外池塘旁细竹成林的幽静景象。最后,诗人听到黄莺的啼叫,但不知道它的凄切是来自何处,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停歇。

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自身感受,展示了杜甫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中的青山、牛头山高耸入云,给人以壮丽的视觉冲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诗中的自由意象凸显了杜甫渴望摆脱尘世束缚的心境。在描绘春寺静谧、野池幽静的景象时,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花朵和竹林的描绘,强调了宁静与幽雅的氛围。最后,黄莺的啼叫给诗中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无常的色彩,诗人对于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有所感慨。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它展示了杜甫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变迁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精湛的描写技巧,展示了杜甫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敏感,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àng niú tóu sì niú tóu shān zài qī xiàn xī nán, xià yǒu cháng lè sì
上牛头寺(牛头山在郪县西南,下有长乐寺)

qīng shān yì bù jìn, gǔn gǔn shàng niú tóu.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wú fù néng jū ài, zhēn chéng làng chū yóu.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huā nóng chūn sì jìng, zhú xì yě chí yōu.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hé chǔ yīng tí qiè, yí shí dú wèi xiū.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