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船正好行”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春船正好行”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

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

杜甫 唐朝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诗词解读

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九首》之一,表现了诗人对风景、时光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听说了巴山深处的消息,春天的船刚好行。历经百年的兴盛,一眼望去是九江城。水槛上是温江的入口,茅舍旁是石笋西。移船驶向先主的庙宇,清洗药物在沙溪边。安排了适宜的春天,狂风放纵着狂放。吹动花朵随水飘去,掀翻了渔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饱含感情的笔调,描述了作者游历巴山地区的风景和感受。杜甫常以自然景色为基础,抒发内心情感,同时融合了历史和人生哲理。

诗的开篇,"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透露出诗人听到了巴山的消息,而此时正是春天,船只可以顺利行驶。通过这句,诗人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了对巴山的向往之情。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表达了对九江城的美景和兴盛的感慨。百年兴盛的景象,成为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而九江城在这样的氛围中显得愈发壮丽。

接下来的描写,"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细致地刻画了具体的景象,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水槛温江口"使人感受到水的柔和和宁静,而"茅堂石笋西"则呈现出山林和岩石的原始风貌。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描写了诗人的行动,他移船前往先主庙,洗涤药物,这些动作都呈现出一种虔诚与自然亲近。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自然风景之间的豁达心情。狂风大放颠的描写,也隐喻了人生的波澜起伏。

最后两句,"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以生动的意象,抒发了花朵随水飘荡的情景,同时也借花朵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与之前的人生哲理相呼应。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巴山美景的喜悦,以及对历史和人生变迁的思考。诗中充满了感情,也蕴含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ué jù jiǔ shǒu qián liù shǒu yǐ jiàn dì shí sān juǎn zhōng
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

wén dào bā shān lǐ, chūn chuán zhèng hǎo xíng.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dōu jiāng bǎi nián xìng, yī wàng jiǔ jiāng chéng.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shuǐ kǎn wēn jiāng kǒu, máo táng shí sǔn xī.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yí chuán xiān zhǔ miào, xǐ yào huàn shā xī.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shè dào chūn lái hǎo, kuáng fēng dà fàng diān.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chuī huā suí shuǐ qù, fān què diào yú chuán.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