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料山中有遗宝”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岂料山中有遗宝”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石炭》

“岂料山中有遗宝”的上一句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的下一句是:磊落如{上左医右殳下石}万车炭

"岂料山中有遗宝"平仄韵脚

拼音:qǐ liào shān zhōng yǒu yí bǎo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石炭

苏轼 宋朝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上左医右殳下石}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诗词解读

石炭翻译、赏析和诗意

《石炭》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绘了雨雪天气中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山中石炭的珍贵。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

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

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

磊落如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

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

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

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

诗意和赏析:

《石炭》以雨雪天气中的艰辛生活和山中石炭的珍贵为主题,通过描绘冬天城中居民的困苦生活和山中石炭的珍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艰难环境下人们的坚韧和对珍贵资源的赞美之情。

诗的开篇点明了前年雨雪天气对行人的影响,道出城中人们受困的景象,描绘了居民们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城中的人们只能用半束湿薪来取暖,日暮敲门却找不到更多的柴火。

接着,诗人展示了山中石炭的珍贵之处。他称之为"遗宝",形容其磊落如万车,表达了其数量之多和价值之高。然而,这些珍贵的石炭资源却被人们所不知晓,流膏迸液的情形只有风吹散的腥风才能感知到。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根苗一发浩无际的景象形容山中石炭的丰富,表现了其数量巨大。这样的景象激励着万人,引起千人的关注和鼓舞。作者进一步以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的比喻,表达了石炭的价值和品质之高。

最后两句以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的描述,暗喻着石炭资源的丰富和珍贵程度。作者以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来形容这些宝贵的石炭资源的珍贵和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城中人们艰难生活和山中石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贫困环境下人们坚韧不拔的敬佩和对珍贵资源的珍重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和比喻,使得诗词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