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战国成争鹿”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眼中战国成争鹿”出自清朝诗人康有为的《出都留别诸公》

“眼中战国成争鹿”的上一句是: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的下一句是:海内人才孰卧龙

出都留别诸公

康有为 清朝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诗词解读

出都留别诸公翻译、赏析和诗意

《出都留别诸公》是康有为在清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龙作骑万灵从,

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

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

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

千山风雨啸青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离别场景。诗人康有为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离开京城的心情,他骑着天龙,向着遥远的缥缈峰飞驰而去。他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心中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他目睹了战国时期的争斗,也见证了海内人才中谁才是真正的卧龙。最后,他抚摸着剑,吹响长号,告别众人,踏上了回程,面对千山之中的风雨,高声吟唱着壮志凌云。

赏析:

这首诗词以豪情壮志为主题,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离别之情与自身的抱负相结合,表达了对未来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豪情。首句以天龙作骑,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离去的场景,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接着,诗人使用了缥缈峰、芳馨兰、宙合雾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飘渺的氛围,以突出他的追求超越凡俗的心境。在描写战国成争鹿和海内人才孰卧龙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对人才的敬佩。最后一句以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作结,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追求卓越的意愿。

整首诗词气势磅礴,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决心。通过描绘离别场景,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康有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康有为 (共9首诗)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