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槐如兔目”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官槐如兔目”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其二》

"官槐如兔目"平仄韵脚

拼音:guān huái rú tù mù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其二

李贺 唐朝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诗词解读

其二翻译、赏析和诗意

《其二》

别柳当马头,

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

持此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

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

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余,

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

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

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

郊原晚吹悲号号。

中文译文:

离别时,柳树像马头一样高耸,

官槐的枝叶像兔子的眼睛。

要离开千里之遥,

拿着这首诗换取一斗粟米。

南方的云和北方的云中间没有联系,

灵台的经络就像一根悬挂的春线。

青色的树枝转动,月亮照满了床,

贫穷的孩子在梦中看到了下国的景象。

我和你这位兄弟二十多年了,

这些年来我们的胡须渐渐长出来。

离开家已经三年了,如今还是这样的困境,

向王门索要一点米却一事无成。

荒凉的沟渠里的古老水面闪烁着刀光,

庭院南边拱起的柳树孕育着蛴螬。

江干的年少时的客人真值得怀念,

郊原上的晚风悲号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贺创作的一首诗词,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愤慨。诗中描绘了别离时的景象和作者的心情。

首先,诗中的柳树和官槐象征着离别的场景。柳树高耸如马头,官槐的枝叶像兔子的眼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别离的景象。

其次,诗中的南云和北云没有相连,灵台的经络悬挂着春线,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青色的树枝转动,月亮照满了床,描述了孤寂的情景和对远方的思念。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作者的困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作者和他的兄弟已经相交了二十多年,胡须已经渐渐长出来,但离开家三年来,却陷入了困境,向王门索要米却一事无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愤慨之情。

最后,诗中描绘了荒凉的沟渠和庭院里的柳树,以及江干的年少时的客人和郊原上的晚风,通过这些景象和音响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悲凉感叹。

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追求。李贺的诗词常常充满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激情和批判,他以独特的形象和语言风格,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二》也不例外,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和对现实的反思,展示了李贺独特的诗意和赏析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李贺 (共238首诗)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