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闺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平仄韵脚

拼音:hū jiàn mò tóu yáng liǔ sè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三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闺怨

王昌龄 唐朝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词解读

闺怨翻译、赏析和诗意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心情和遗憾。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意:

这位闺中少妇一直过得无忧无虑,

春天的一天,她梳妆打扮后登上了翠绿的楼阁。

突然她看见街头的杨柳变得婉约动人,

她后悔曾经劝导她的丈夫去追求功名地位。

赏析:

《闺怨》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少妇内心的情感和遗憾。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少妇平静愉快的生活和她在春天看到的杨柳的美丽,突出了她内心的悔恨之情。她对丈夫追求封侯功名的决定感到后悔,意味着她对于功名利禄并不看重,更关注家庭幸福和夫妻间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了对世俗权力和荣耀的批判,强调了亲情和情感的珍贵。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少妇内心情感的转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王昌龄 (共210首诗)

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