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不忍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徘徊不忍去”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苏轼 宋朝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余修竹。

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

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

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卧听邻寺钟,书窗耿残烛。

诗词解读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余修竹。

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

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

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卧听邻寺钟,书窗耿残烛。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拜访李野夫公的故居时的情景和感受。诗人描述了故居位于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的美丽景色,以及有人在水边修建了一对玉兰树。虽然诗人思念李野夫公,但他在拆除旧宅后种植了竹子。周围的邻居都叮嘱他不要破坏这片竹林,宛如束缚般茂密。诗人在仲夏初来到这里,看到新绿的竹笋冒出地面。幽静的鸟儿为他鸣叫,野人邀请他留宿。他徘徊不舍离去,微弱的月光洒在高大的乔木上。远虑将来,他遥想着何时能够回来,并解下头巾留下一幅图画。他的床上是他的老朋友,夜雨中竹屋发出响声。躺在床上,他倾听着邻近寺庙的钟声,书窗下的蜡烛仍然燃烧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野夫公的思念之情。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清幽的环境为背景,将诗人对友情的感慨与对自然的赞美相结合。诗人以李野夫公的故居为起点,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精心修建的玉兰树,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喜爱。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他在李野夫公旧居的遗址上种植了竹子,并受到周围邻居的保护和关爱。在仲夏时节,竹笋冒出新绿,给诗人带来了喜悦。诗中的幽鸟和野人象征着友情的呼唤和邀请,使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然而,诗人对离别感到不舍,他期待着将来能够重返故地,与友人再续前缘。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重和对友人的思念,在夜雨中的竹屋里,听着邻近寺庙的钟声,诗人在书窗下燃烧残烛,寄托了对友情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词以婉约清新的笔触,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彭蠡、庐阜、玉兰树、修竹等,营造出宁静、清幽的环境氛围,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通过对友情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整首诗词朴素而真挚,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深情和对友情的珍重。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友情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和过去的怀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融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情感之深。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成为宋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