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思千里”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老骥思千里”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老骥思千里"平仄韵脚

拼音:lǎo jì sī qiān lǐ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杜甫 唐朝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

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诗词解读

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翻译、赏析和诗意

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

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中文译文:

赠送给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左辖职位频繁空缺,今年得到了旧时的儒者。

相门中的韦氏依然存在,经术的汉臣仍然需要。

时下议论归向前人的烈士,天伦之间的恨意无法共同。

鴒原上的草荒芜,凤沼接通街道。

有客人虽然安排了职位,但衰老的容颜怎能是壮士。

家人们担忧着几根拐杖,甲子年间混沌的道路。

不以为自己还有余力,还前来拜访大巫。

岁寒依然顾及着遭遇,日暮时还在犹豫徘徊。

老骥马思念千里之遥,饥鹰等待着一声呼唤。

君能微微感激,也足以慰藤蔓丛生的荒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韦济的赠诗。韦济是杜甫的朋友,他在天宝七年被任命为河南尹,后来又被迁为尚书左丞。诗中表达了杜甫对韦济的赞赏和祝福。

诗的开头,杜甫提到韦济曾多次担任空缺的职位,今年终于得到了旧时的儒者。这说明韦济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值得信任和重用。

接着,杜甫提到韦济来自相门韦氏,是一位精通经术的汉臣,这样的人才是当时朝廷所需要的。他还提到时下议论归向前人的烈士,说明韦济在政治上受到了一些争议和压力,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描绘了鴒原上的草荒芜和凤沼接通街道的景象,暗示着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他说韦济虽然有安排的职位,但衰老的容颜不再是年轻壮士的模样,家人们也担忧他的健康。

最后,杜甫以老骥马思念千里之遥和饥鹰等待一声呼唤来比喻韦济的期待和渴望。他希望韦济能微微感激,这样也足以慰藤蔓丛生的荒芜,即希望韦济能够保持乐观和坚持自己的信念。

整首诗以赠诗的形式表达了杜甫对韦济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压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展现了杜甫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