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太行山”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北上太行山”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悲哉行》

"北上太行山"平仄韵脚

拼音:běi shàng tài háng shān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悲哉行

王昌龄 唐朝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诗词解读

悲哉行翻译、赏析和诗意

《悲哉行》

勿听白头吟,

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

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

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

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

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

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

辞君永飞遁。

—————————————————————————

中文译文:

不要听那些白发人吟诗,

世间的忧愁与怨恨易发生。

若非我这浪子身世,

怎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往北攀登太行山,

站在风中感受吹拂。

长云飘荡数千里,

转瞬间消失肤寸。

看着它微小又短暂的存在,

精神的意义难以言表。

百年光阴不容停息,

生活的奇妙蔓延于此处。

终于领悟到了海上的人,

告别君王永远逃跑。

—————————————————————————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反叛和追求个人理想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和人生无常的反思。诗中通过对生命短暂的描绘,强调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以及个人努力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诗的开头勉励人们不要听从那些年老的人吟诗,意味着他们的诗词可能会满怀忧愁和怨恨,不可轻信。接着,诗人以自我身份介入,表达了他是一个放浪的人,只有摆脱社会束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之后,诗人描述了北上太行山的景色,描绘了长云飘动的壮丽景象。但是,他也指出了云的存在是如此微小和短暂,人们很难从中获得任何深刻的意义。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新的觉悟。他认识到生命短暂,百年光阴不能停息,所以要追求生活中为自己带来乐趣和意义的事情。他告别了君主和权力,选择了永远逃离。

整体而言,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痛苦和追求个人理想的渴望,呼吁人们摆脱世俗纷扰,追逐内心的自由和幸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王昌龄 (共210首诗)

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