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出自宋朝诗人赵鼎的《浪淘沙》

“此夜曲中闻折柳”的下一句是:都是离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平仄韵脚

拼音:cǐ yè qǔ zhōng wén zhé liǔ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浪淘沙

赵鼎 宋朝

玉宇洗秋晴。

凉月亭亭。

梦回孤枕琐窗明。

何处飞来三弄笛,风露凄清。

曾看玉纤横。

苦爱新声。

由来百虑为愁生。

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

诗词解读

浪淘沙翻译、赏析和诗意

《浪淘沙》是宋代赵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玉宇洗秋晴。

凉月亭亭。

梦回孤枕琐窗明。

何处飞来三弄笛,

风露凄清。

曾看玉纤横。

苦爱新声。

由来百虑为愁生。

此夜曲中闻折柳,

都是离情。

诗意:

这首诗以秋天的宁静美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离情别绪。诗中描绘了皎洁的秋月和清冷的秋风,以及诗人在孤独的夜晚回忆过去的琐事和沉浸在新声音乐中的痛苦爱情。诗人通过折柳的声音传来,唤起了他与爱人的离别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宁静、清冷的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离别之痛。诗中的“玉宇洗秋晴”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皎洁的月光洗涤着天空,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接着,“梦回孤枕琐窗明”表达了诗人在孤独的夜晚回忆过去的琐事,思绪万千,内心的孤独与清明显而易见。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在这个夜晚听到了三弄笛声,风露凄清。这里的笛声和风露都是暗示着离别的悲伤和思念的情感。诗人曾经看到过玉纤横,表示曾有过美好的事物,但现在却是苦爱新声,似乎是被新的情感所困扰。最后,诗人在夜曲中听到了折柳的声音,这一声音使他想起了离别的情景,使他的思绪更加沉重,更加痛苦。

整首诗以明快的句子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秋夜的美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离别之情。它展示了宋代诗人在写景抒怀方面的精湛技巧,同时也表现了宋代文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àng táo shā
浪淘沙

yù yǔ xǐ qiū qíng.
玉宇洗秋晴。
liáng yuè tíng tíng.
凉月亭亭。
mèng huí gū zhěn suǒ chuāng míng.
梦回孤枕琐窗明。
hé chǔ fēi lái sān nòng dí, fēng lù qī qīng.
何处飞来三弄笛,风露凄清。
céng kàn yù xiān héng.
曾看玉纤横。
kǔ ài xīn shēng.
苦爱新声。
yóu lái bǎi lǜ wèi chóu shēng.
由来百虑为愁生。
cǐ yè qǔ zhōng wén zhé liǔ, dōu shì lí qíng.
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

作者信息

赵鼎 (共45首诗)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任内推崇洛学,巩固政权,号称“小元祐”。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旋即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置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追赠太傅、丰国公,赐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善文、诗、词。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