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与秋霜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志与秋霜洁”出自唐朝诗人李世民的《经破薛举战地》

经破薛举战地

李世民 唐朝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诗词解读

经破薛举战地翻译、赏析和诗意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代皇帝李世民创作的一首诗词,表达了他在战争中展现英勇和决心的思想感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昔年心怀壮志,挥舞戈矛初战功。心灵随着阳光高升,志向与秋霜一样纯洁。转移战场,电光惊天。长河受到战争的摧毁,军营四散,星沉云裂。一挥豪气聚敛,再次举起战旗,鲸鲵被击败。现在我低头俯视曾经的战地,驻扎在华轩。沉积的沙土没有留下痕迹,减少的灶台有残痕迹象。浪花穿过碧水清澈,山峰云雾将莲花笼罩。世间变迁如同急流,人事变化如今又不同于过去。长久以来都在回想着过往的足迹,只能自我慰藉了。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年轻时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坚定决心。他用豪情壮志和秋霜洁白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转战长河,斩杀敌人,最终获得胜利。现在,他回望曾经的战地,感慨万分,深思熟虑。他意识到世事多变,人生变幻无常,但他仍然保持着对过去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青年时期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决心。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惊天动地,以及胜利后的自省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切感悟。诗中用意象描绘了岁月的变迁和人事的改变,展示了诗人智慧成熟的一面。整首诗以干练有力的笔触,展现了唐代文人将壮志豪情与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作者通过描述自身的历程,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变幻无常,以及对过去的眷念和对未来的憧憬的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李世民的豪情壮志和对深刻哲理的体悟,传达出了一种久思之志的情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李世民 (共88首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