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露为知音”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月露为知音”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

“月露为知音”的上一句是:乃知孤鹤情

“月露为知音”的下一句是:微之从东来

"月露为知音"平仄韵脚

拼音:yuè lù wèi zhī yīn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

刘禹锡 唐朝

松间风未起,万叶不自吟。

池上月未来,清辉同夕阴。

宫徵不独运,埙篪自相寻。

一从别乐天,诗思日已沉。

吟君洛中作,精绝百炼金。

乃知孤鹤情,月露为知音。

微之从东来,威凤鸣归林。

羡君先相见,一豁平生心。

诗词解读

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翻译、赏析和诗意

《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松间风未起,万叶不自吟。

池上月未来,清辉同夕阴。

宫徵不独运,埙篪自相寻。

一从别乐天,诗思日已沉。

吟君洛中作,精绝百炼金。

乃知孤鹤情,月露为知音。

微之从东来,威凤鸣归林。

羡君先相见,一豁平生心。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乐天在洛阳的心情。诗人站在松林中,风还没有吹起,树叶也没有自动吟唱。池塘上的月亮尚未升起,明亮的光芒与夜幕一同消失。音律中的宫徵音阶没有独自运行,埙和篪互相寻觅。自从与乐天分别以来,诗思已经沉寂。诗人吟咏的作品在洛阳广为人知,是经过精心打磨的黄金。诗人才明白孤独的鹤有着相同的情感,只有月露才能理解它的心声。微之从东方而来,威凤鸣叫回归林中。诗人羡慕微之能够先与他相见,这一刻让他心中的苦闷得到了解脱。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音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中的松林、池塘、月亮等景物都暗示着静谧、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描述自然的静谧与寂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他与乐天分别后,诗思消退,但他的作品在洛阳广为人知,是经过精雕细琢之作。诗人感叹自己与孤独的鹤有着相同的情感,而唯有月露才能理解他的心声。最后,诗人羡慕微之能够先与他相见,这一刻让他的内心得到了释放和舒展。

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运用,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外在世界相结合,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感慨和情怀。这首诗词通过抒发自己的心情,展示了刘禹锡深厚的才华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共723首诗)

刘白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