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忽齐飘”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万籁忽齐飘”出自唐朝诗人司空曙的《风筝》

风筝

司空曙 唐朝

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

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

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

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诗词解读

风筝翻译、赏析和诗意

《风筝》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一幅风筝飞翔的场景,拟人化地描述了风筝和自然景物的互动,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寂寥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高风吹玉柱,

万籁忽齐飘。

飒树迟难度,

萦空细渐销。

松泉鹿门夜,

笙鹤洛滨朝。

坐与真僧听,

支颐向寂寥。

诗意是通过描绘风筝在高风中飞翔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风筝在高风中像玉柱一样矗立,飘动起来,风声和各种声音都突然齐鸣起来。诗中用“飒树迟难度”一句来形容风筝在快速飞翔时的难度与风筝线的延展状态。风筝飞翔的宛如悬在空中,细细的线如同渐渐消失。夜晚时听到松树和泉水的声音,早晨时听到笙笛和鹤鸣,而作者坐在一起与真僧倾听,缓缓地和僧人在这寥寂之中交流。

通过对风筝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感悟。风筝在风中飞翔,代表着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追求自由和希望,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喜乐与悲伤、忧愁与寂寞。诗中透露出一种怀古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纷繁世界的厌倦,对寂寥和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的赏析中透露出作者的哲思和精神境界,借风筝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纷繁的世界和人生追求的反思和思考。风筝的形象给人一种喜悦和希望的感觉,而与风筝共处的僧人则代表了寂寥和平静。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对比,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宁静。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司空曙 (共174首诗)

大历十才子

司空曙,唐朝人(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或作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大历年间进士,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卢纶,钱起,韩翃。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