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回雾起堤”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船回雾起堤”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池在张仪子城内)》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池在张仪子城内)

杜甫 唐朝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

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

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诗词解读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池在张仪子城内)翻译、赏析和诗意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池在张仪子城内)

湍驶风醒酒,

船回雾起堤。

高城秋自落,

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

巢倾翡翠低。

莫须惊白鹭,

为伴宿清溪。

诗词中文译文:

湍流的水面上泛舟,强劲的风使人醒酒。

船只绕回时,雾气升起遮挡住堤岸。

高城上的秋天自然而然地凋谢,

各种树木在晚霞中彼此混杂而迷离。

坐在船上碰到鸳鸯鸟起飞,

座位上的巢窝倾斜,翡翠低缀。

不必惊讶白鹭鸟,它和你一起伴宿清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杜甫陪同严郑公在摩诃池中泛舟,观赏秋景的情景。首先,诗人形容湍流的水面上泛舟象征着生活的激流,而强劲的风,则让人清酒醒悟。船绕回时,雾气升起,遮挡住堤岸。高城上的秋天凋谢了,各种树木在晚霞下迷离交错,构成了一幅美丽而模糊的画面。

然后,诗人坐在船上,碰到了起飞的鸳鸯,坐位上的巢窝倾斜,翡翠也低垂了下来。这些景象象征了生命中的变迁和不确定性。最后,诗人以“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来表达对宁静和安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朴素的词句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却折射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安逸生活的思考,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思想和风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wǎn qiū péi yán zhèng gōng mó hē chí fàn zhōu dé xī zì chí zài zhāng yí zǐ chéng nèi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池在张仪子城内)

tuān shǐ fēng xǐng jiǔ, chuán huí wù qǐ dī.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
gāo chéng qiū zì luò, zá shù wǎn xiāng mí.
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zuò chù yuān yāng qǐ, cháo qīng fěi cuì dī.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
mò xū jīng bái lù, wèi bàn sù qīng xī.
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