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白媚秋菜”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菰白媚秋菜”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二首》

"菰白媚秋菜"平仄韵脚

拼音:gū bái mèi qiū cài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一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二首

黄庭坚 宋朝

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

惟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

江南家家竹,翦伐谁主宰。

半以苦见疏,不言甘易坏。

葛陂雕龙睡,未索儿孙债。

獭胆能分杯,虎魄妙拾芥。

此物于食殽,如客得傧介。

思入帝鼎烹,忍遭饥涎嘬。

懒林供翰墨,碪杵风号噫。

每下叹枯株,焚如落樵采。

诗词解读

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二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二首》是宋代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

惟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

江南家家竹,翦伐谁主宰。

半以苦见疏,不言甘易坏。

葛陂雕龙睡,未索儿孙债。

獭胆能分杯,虎魄妙拾芥。

此物于食殽,如客得傧介。

思入帝鼎烹,忍遭饥涎嘬。

懒林供翰墨,碪杵风号噫。

每下叹枯株,焚如落樵采。

中文译文:

韭黄映照在春季的盘子里,菰白媚笑着成为秋季的蔬菜。

只有这苍翠的竹苗,每年都在市场上三次出售。

江南的家家户户都有竹,砍伐竹木的人是谁决定的呢?

部分竹木以苦涩为特点,不言而喻它们易于破损。

葛陂上的雕龙在沉睡,还未索要儿孙的债务。

獭兽的胆子可以分成杯子,虎的魄力能够巧妙地拾取芥菜。

这种食物在餐桌上,就像客人得到了招待一样。

思念它入帝王的鼎中烹煮,却忍受着饥饿的涎水的侵蚀。

懒散的林中供应着文人的墨迹,碪杵的声音呜咽着。

每次下望,都叹息着那些枯死的树木,它们像被砍伐的柴禾一样被焚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竹笋为主题,通过对竹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关注和思考。诗中以韭黄和菰白作为春秋两季的比喻,表达了季节更迭中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诗中提到江南家家都有竹,暗示了竹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作者对竹的砍伐提出了疑问,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暗示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作者以竹为象征,借喻社会现象。部分竹木苦涩易破,传达了人们对于苦难和困境的认识,而不言而喻的易坏则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诗中还涉及到葛陂、獭胆和虎魄等意象,展示了作者对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思考。葛陂雕龙睡表示一种沉寂的力量,未索儿孙债则暗示了对后代和传承的关注。獭胆能分杯和虎魄妙拾芥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巧妙运用和精神力量的奇妙表现。这些意象与竹笋一起构成了诗中的对比和比喻,凸显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最后几句诗描述了懒散的林中、碪杵的声音以及焚烧枯株的景象,呈现出一种凄凉和沉思的氛围。这些描写象征了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性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竹笋的形象,并通过对竹的观察和思考,折射出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瞬息流转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黄庭坚 (共2393首诗)

苏黄,宋四家,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