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三十年”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不出三十年”出自唐朝诗人颜真卿的《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

“不出三十年”的下一句是:万法元无著

"不出三十年"平仄韵脚

拼音:bù chū sān shí nián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

颜真卿 唐朝

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

万法元无著,一心唯趣禅。

忽纡尘外轸,远访区中缘。

及尔不复见,支提犹岌然。

诗词解读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翻译、赏析和诗意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

曾住通禅床,不出三十年。

万法元无著,一心唯趣禅。

忽纡尘外轸,远访区中缘。

及尔不复见,支提犹岌然。

中文译文:

我曾经拜访过瑶台寺,遇到了怀念圆寂上人。

曾经在通禅床上居住,不到三十年。

万法归于无著,只有心中唯有禅修之趣。

突然从尘埃之外闪现,远赴区中的缘。

与你再也不见面,倚拄着拐杖仍然勉强行走。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对圆寂上人的怀念之情。圆寂上人是在瑶台寺居住了三十年的禅修者,他通过禅修达到了一种超越万物的境地。然而,圆寂上人突然离开了,颜真卿感到很遗憾,尽管他已经年老体弱,但仍然倚拄着拐杖追寻圆寂上人的足迹。

赏析:

颜真卿在这首诗词中通过简单而深情的描述,表达了对圆寂上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词中对圆寂上人的修行表达了对禅修的推崇,将禅修视为一种超越凡尘世界的修行方式。而颜真卿自己的追寻圆寂上人的行为则体现了他对圆寂上人的敬佩和对禅修道路的追求。整首诗词浸透着一种默默无闻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禅修者追求内心净化与超越的决心和坚持。诗词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宁静、安详和远离尘嚣的意境,引发人们对内心宁静与超越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ǐ guò yáo tái sì, yǒu huái yuán jì shàng rén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

shàng rén jū cǐ sì, bù chū sān shí nián.
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
wàn fǎ yuán wú zhe, yī xīn wéi qù chán.
万法元无著,一心唯趣禅。
hū yū chén wài zhěn, yuǎn fǎng qū zhōng yuán.
忽纡尘外轸,远访区中缘。
jí ěr bù fù jiàn, zhī tí yóu jí rán.
及尔不复见,支提犹岌然。

作者信息

颜真卿 (共27首诗)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