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见南山”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悠然见南山”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

“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径醉还游遨

“悠然见南山”的下一句是:意与秋气高

"悠然见南山"平仄韵脚

拼音:yōu rán jiàn nán shān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

苏轼 宋朝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

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

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诗词解读

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

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

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诗意:

这首诗以李伯时渊明东篱图为题,描述了苏轼对于高风亮节的嵇、阮、曹三位古代文人的赞赏与称颂。他们不仅以高尚的品德和才华著称,而且在动荡的时代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光明磊落地生活着。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钦佩和敬仰,并以此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他对嵇、阮、曹三位文人的景仰之情。他们在乱世之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高尚的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浮华所动摇,展现了真正的人格魅力。诗中的"靖节固昭旷"表达了他们坚守节操和自律的品质,而"归来侣蓬蒿"则象征着他们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苏轼运用了独特的意象和比喻手法。"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描绘了秋天来临时的景象,给人一种凉爽、激荡的感觉。"东篱理黄华"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黄华是指篱笆上的黄色藤蔓,通过此景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

最后两句"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的向往。白衣挈壶,象征着无拘无束的心境,径醉还游遨则表明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赞美嵇、阮、曹三位文人的高尚品德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苏轼对于真正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并在其中透露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lǐ bó shí yuān míng dōng lí tú
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

bǐ zāi jī ruǎn cáo, zhōng yǐ míng zì gāo.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
jìng jié gù zhāo kuàng, guī lái lǚ péng hāo.
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xīn shuāng zhe shū liǔ, dà fēng qǐ jiāng tāo.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
dōng lí lǐ huáng huá, yì bù zài fāng láo.
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
bái yī qiè hú zhì, jìng zuì hái yóu áo.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
yōu rán jiàn nán shān, yì yǔ qiū qì gāo.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