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通在何日”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穷通在何日”出自唐朝诗人陈陶的《游子吟》

“穷通在何日”的上一句是:退不处岩峦

游子吟

陈陶 唐朝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

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诗词解读

游子吟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游子吟》的中文译文为: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

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这首诗词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受和对在外漂泊生活的苦楚。诗人身处异乡,清晨起床时听到鸟儿喜欢清晨的林间,感到安慰,但晚上听到风吹草动声时,感叹岁月的匆匆。他看到雪深覆盖的关河,不知道天山在何处。朔风刺骨,他的衣物也不够厚重,他的马匹又又饥饿和寒冷。他痛苦地别离妻子和子女,离开家门迟迟不归。他认为作为男儿应该有雄心壮志,而不是像长蛇一般缠绕不前。他感到茫然无助,在宫廷中是木偶,没有人伺候他。他守着贫贱,郁郁寡欢,觉得这一切都没有意义。无论是向前进取还是退后避世,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好的结果,光景像跳动的球一样变幻莫测。财富和荣华是苦不早的,让人心碎。他发誓在春天的阳光下,要振翅高飞,脱离尘世的纷扰。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陈陶 (共103首诗)

陈陶[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公元八五三年左右)避乱入洪州西山。咸通中,(公元八六六年左右)严撰节度江西,尝往山中,每谈辄竟日。尝遣妓建花往侍,陶笑而不答。莲花赋诗求去,有“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之句。临别,陶亦赋诗以送。相传他后来白日升天而去。(全唐诗作“大中时,游学长安。南唐升元中,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升元中距大中中几九十年。陶遣莲花妓事,在咸通中,赠诗已有“老去风情薄似云”句,那得至升元中还在?可知全唐诗不确)陶著有文录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