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明月何皎皎”出自南北朝诗人鲍令晖的《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

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

鲍令晖 南北朝

明月何皎皎。

垂櫎照罗茵。

若共相思夜。

知同忧怨晨。

芳华岂矜貌。

霜露不怜人。

君非青云逝。

飘迹事咸秦。

妾持一生泪。

经秋复度春。

诗词解读

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翻译、赏析和诗意

《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是南北朝时期鲍令晖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明亮的月光何其明媚,

洒下来照亮了床榻。

如同相思的夜晚,

我们知道共同的忧愁和悲伤。

芳华虽然不以容貌自豪,

霜露却不顾及人的遭遇。

你并非宛如青云般逝去,

飘泊的经历皆发生在秦地。

我持着一生的泪水,

经历秋天又度过春天。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郭小玉对丈夫葛沙门的思念之情。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床榻,诗人在这个夜晚感到与丈夫的相思之苦。他们都知道彼此共同的忧愁和悲伤。诗中提到芳华不以容貌自豪,指出了诗人对外貌的淡漠态度,而霜露则象征着世间的冷酷和无情。诗人认为丈夫并非像青云一样逝去,而是经历了飘泊的岁月,这里指的是丈夫在秦地的经历。最后,诗人表示自己持有一生的泪水,经历了秋天的离别,却又迎来了春天的重逢。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明月的光辉照亮了诗人的床榻,引起了他对丈夫的回忆和思念之情。诗中的相思之夜象征着两人的分离和思念,而共同的忧愁和悲伤则是两人心灵的纽带。诗人对外貌的淡漠态度与世俗相违背,强调了内心情感的重要性。霜露不怜人的比喻则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和冷漠。诗人认为丈夫并非消失不见,而是经历了一段飘泊的岁月,这种离散的经历使两人更加珍惜彼此的相聚。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持有一生的泪水,经历了秋天的离别,却又迎来了春天的重逢,表现出对爱情坚持和执着的态度。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通过对月光、相思、忧愁和离别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的意象和比喻手法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爱情的痴迷和坚守。整首诗平实而含蓄,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充满离别和重逢情感的优秀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鲍令晖 (共27首诗)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出身贫寒,但能诗文。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另有留传下来:《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