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不知何夕”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今夕不知何夕”出自宋朝诗人朱熹的《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今夕不知何夕”的上一句是: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的下一句是:得共寒潭烟艇

"今夕不知何夕"平仄韵脚

拼音:jīn xī bù zhī hé xī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朱熹 宋朝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练丹成。

诗词解读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

长久记得与君分别,丹凤九层城。归来故乡,忧思忧愁望似无边。今夜不知是何夜,得与寒潭烟舟相伴,俯身一笑,尽显明亮。

有酒就应该喝醉,无事就不要牵情。寻花去,离开稀疏的竹林,一枝横过。与君一起吟唱风月,决不辜负一生之间的时光。无论何处,车尘永远无法到达,只有那江天如此,谁愿意用浮名来换取。只是怕买山而隐遁,却仍要努力修炼丹药来成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作品,以水调歌头的形式写出了离别情思和自我追求的主题。

诗的开头,作者回忆起与朋友的分别,相伴时的欢笑已经变成了心中的牵挂和忧虑。回到故乡后,面对无边的忧思和愁望,作者感到难以平静。

诗中的一些表达手法,比如以“今夕不知何夕”来表达时间的难以把握,以及船在寒潭上航行的意象表明了作者的心境。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如同船行寒潭一般,处在不确定和艰难的状态中,但他用一个微笑来勉力表达内心的明亮和坚强。

诗中还运用了对比和对立的手法,比如有酒应该醉,无事不牵情,寻花去,一枝横过等等,来凸显作者对美好生活和追求的态度。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名利和功名的不屑和嫌弃,认为江天的自由和宁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他宁愿隐居山林,专心修炼丹药来实现内心的追求,而不是追逐虚浮的名利。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和追求,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无足轻重态度,给读者留下了深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cì yuán zhòng jī yùn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zhǎng jì yǔ jūn bié, dān fèng jiǔ zhòng chéng.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guī lái gù lǐ, chóu sī chàng wàng miǎo nán píng.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jīn xī bù zhī hé xī, dé gòng hán tán yān tǐng, yī xiào fǔ kōng míng.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yǒu jiǔ jìng xū zuì, wú shì mò guān qíng.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xún méi qù, shū zhú wài, yī zhī héng.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yǔ jūn yín nòng fēng yuè, duān bù fù píng shēng.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hé chǔ chē chén bú dào, yǒu gè jiāng tiān rú xǔ, zhēng kěn huàn fú míng.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zhǐ kǒng mǎi shān yǐn, què yào liàn dān chéng.
只恐买山隐,却要练丹成。

作者信息

朱熹 (共37首诗)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