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一重烟水一重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木兰花慢》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的上一句是: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的下一句是:千古行人旧恨

木兰花慢

秦观 宋朝

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

吟鞭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

望断衡门。

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萍,凭高正千嶂黯。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诗词解读

木兰花慢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

作者:秦观(宋代)

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

爱清景风蛩。

吟鞭醉帽,时度疏林,

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

千古行人旧恨,

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望断衡门。

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

翠减汀萍,凭高正千嶂黯。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中文译文:

穿过秦淮河,广阔的远望,高超自然,超脱尘俗,

心爱清新景色中的风声蛩鸣。

吟咏马鞭,戴着醉帽,时常穿越稀疏的树林,

秋天来临时,政治风气变得淡漠。

一重又一重的烟雾和云彩,

千年来行走于此的人们留下的旧恨,

都应该告诉现在的人们。

渔村。望见衡门已经断裂。

芦苇和荻花的浦口,候鸟先飞来。

对着这触目凄凉的景象,红色凋谢的河岸,翠绿减少的汀萍,

站在高处眺望,千嶂山脉阴暗。

到了这里,心中的情感也消磨殆尽。

江上的月亮知道人们的思念遥远,

它上升到楼顶,照亮黄昏时分。

诗意和赏析:

《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是宋代秦观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秋天过秦淮河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凉而优美的画面。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摹,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对政治世态的淡漠感受。

诗词开篇,诗人以高超自然的姿态,远离尘世的喧嚣,独自穿越秦淮河,远望广阔的风景。他对清新景色中风声蛩鸣的喜爱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诗的第二节,诗人描绘了秋天来临时政治风气的淡漠。他骑着马,吟咏着诗歌,穿越稀疏的树林,感叹着秋天带来的政治冷漠和味道的淡薄。

接下来的几节,诗人以一重又一重的烟雾和云彩来暗示千年来行走于此的人们留下的旧恨,表达了对历史沉淀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这些旧恨和历史的教训能够传承给现在的人们。

最后几节,诗人描绘了渔村的景象,衡门已经断裂,芦苇和荻花的浦口是候鸟飞来的先驱。诗人以凄凉的景象,如红色凋谢的河岸、翠绿减少的汀萍,以及阴暗的千嶂山脉,表达了一种无情的消磨和销魂的感受。

整首诗以秋天的秦淮河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之美的喜爱、对政治世态的淡漠以及对历史传承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宋代诗词的独特韵味和秦观的才华横溢。

这首诗词给人一种凄凉而优美的感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事纷扰的超然态度。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历史和传承的思考,使整首诗词更具深意和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秦观 (共564首诗)

苏门四学士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