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三吴浪漫游”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又作三吴浪漫游”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

苏轼 宋朝

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

忽见东平孟君子,梦中相对说黄州。

湛湛清池五月寒,小山无数碧巑岏。

aa29杉戢戢三千本,且作凌云合抱看。

知君此去便归耕,笑指孤舟一叶轻。

待向三茅乞灵雨,半篙流水赠君行。

诗词解读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翻译、赏析和诗意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多年来我感到生活如浮云般飘忽不定,

再次游历三吴之地,领略浪漫风情。

突然遇见东平的孟君子,

仿佛在梦中相对话论黄州。

湛蓝的清池在五月依然寒冷,

小山连绵无数,翠绿欲滴。

杉树静静地立于山间,数千本交相辉映,

仿佛凌云般高耸,合抱难围。

我知道你此行将归于田园务农,

笑指着孤舟轻轻一叶。

在三茅山等着我祈求灵雨,

半身撑在船上,送你离去的流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与孟震一同游历常州僧舍的情景。诗人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重之情。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就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没有稳定的归宿。然而,他又选择了再次游历三吴地区,体验其中的浪漫氛围。这表明诗人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愿意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追求新的体验和发现。

其次,诗人描绘了游览常州时的景色。他描述了一个湛蓝清澈的池塘,在五月仍然带着寒意。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小山,山峰如碧翠欲滴。杉树静立在山间,数量众多,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常州的自然美和山水之间的和谐。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谊的思念和祝福。他遇见了东平的孟君子,仿佛在梦中与他相对对话,提及黄州,这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知道孟震将返回农田务农,他笑着指着孤舟上轻轻飘荡的一叶,表达了对孟震未来生活的祝福和羡慕。最后,他表示等待在三茅山向孟震祈求灵雨,并以半身撑在船上的姿态,送他离去的流水。这种离别的场景充满了深情和温暖,体现了诗人真挚的情谊。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感慨、对友谊的珍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