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把酒未甘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对花把酒未甘老”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

"对花把酒未甘老"平仄韵脚

拼音:duì huā bǎ jiǔ wèi gān lǎo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

苏轼 宋朝

霜叶投空雀啄篱,上楼筋力强扶持。

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

无事亦知君好饮,多才终恐世相縻。

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诗词解读

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王廷老和张十七九日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霜叶投空雀啄篱,

上楼筋力强扶持。

对花把酒未甘老,

膏面染须聊自欺。

无事亦知君好饮,

多才终恐世相縻。

请看平日衔杯口,

会有金椎为控颐。

中文译文:

秋天的落叶像雀鸟一样飞舞在空中,啄食着篱笆上的谷粒。

攀登楼阁时,我的筋力强健,能够支撑自己前进。

对着盛开的花朵,我端起酒杯,不愿意轻易地变老,尽管我已经染上了颇多的白发,这或许只是我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

即使没有事情可做,我也知道你喜欢喝酒,

你的才华卓越,但我担心你会被世俗所束缚。

请你看着我平日里举杯饮酒的模样,

我会用金椎来控制我的颐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轼写给王廷老和张十七的回诗。诗人以自己与王廷老和张十七的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饮酒和快乐的追求,以及对年老和社会束缚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用落叶和雀鸟来描绘季节变迁的寂寞之感。接着,诗人自称筋力强健,暗示自己的坚韧和勇气,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喝酒的态度。他说自己对于饮酒并不甘心变老,因为他还有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他用自己染白的胡须来形容自己已经老去,但这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理安慰。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王廷老喜欢喝酒的事情,暗示了他对王廷老的了解和关心。然而,他同时担心多才多艺的王廷老会被社会的束缚所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最后两句,诗人请王廷老回顾他们平日一起饮酒的情景,以此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并用金椎来比喻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表现了对自我约束的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饮酒和快乐的追求,同时也思考了年老和社会束缚对人的影响。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来反思人生,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友情的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