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高秋几度贫”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曾为高秋几度贫”出自唐朝诗人高蟾的《秋》

高蟾 唐朝

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

诗词解读

秋翻译、赏析和诗意

《秋》

阳羡溪声冷骇人,

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

曾为高秋几度贫。

译文:

阳羡溪水清寒骇人,

洞庭山的翠色在黄昏时格外吸引人的注意。

天空中的金玉般的明月被视为风露,

曾经历过多少次高秋的贫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冷寞的秋景,通过描写阳羡溪的清寒声音和洞庭山的晚霞,营造了一个凝重而沉静的氛围。诗人将天空中的明月比喻为金玉,代表着秋天的风露。在诗中,天将金玉为风露,意味着秋天的宝贝月亮将成为风露的形象。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对贫困境况的回忆,诗人曾经历过几度高秋的贫困,这种贫困经历与秋天的寒冷气息相呼应,给人一种深刻的感受。

整首诗以凄婉的笔触描绘了寂静而寒冷的秋天景色,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经历的回顾与思考。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传达了一种独特的诗意,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寂静与凄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iū

yáng xiàn xī shēng lěng hài rén, dòng tíng shān cuì wǎn níng shén.
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
tiān jiàng jīn yù wèi fēng lù, céng wèi gāo qiū jǐ dù pín.
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

作者信息

高蟾 (共31首诗)

高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人。出身寒素,累举不第。僖宗乾符三年(876)登进士第,昭宗乾宁中官至御史中丞。与郑谷友善。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九。孙光宪谓其“诗思虽清,务为奇险,意疏理寡”(《北梦琐言》卷七)。辛文房则谓其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竦动,深造理窟”(《唐才子传》卷九)。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