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移一榻西窗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自移一榻西窗下”出自宋朝诗人陈与义的《纵步至董氏园亭三首》

"自移一榻西窗下"平仄韵脚

拼音:zì yí yī tà xī chuāng xià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一马  (仄韵) 去声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纵步至董氏园亭三首

陈与义 宋朝

槐树层层新绿生,客怀依旧不能平。

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

诗词解读

纵步至董氏园亭三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词《纵步至董氏园亭三首》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槐树层层新绿生,

客怀依旧不能平。

自移一榻西窗下,

要近丛篁听雨声。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游赏董氏园亭的心境和感受。下面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园亭中槐树层层新绿生长,这是作者所见的景象。槐树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树种之一,常与园林相映成趣,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新绿的槐树暗示着季节的更替和生机的春天,为整个园亭增添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的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虽然眼前的景色美丽,但是作者的客怀(旅客的心情)依旧不能平静。这里的客怀可能指的是作者离乡背井,身处陌生环境的心情。作者在园亭中的所见所闻并没有完全能够平复他内心的不安和思念之情。

诗的第三句描述了作者自己移动一把榻子,靠近西窗下。这种行为表明作者希望以更近的距离来观察和体验园亭中的景色和氛围。西窗下可能是一个较为静谧的位置,使作者能够更好地聆听园亭外的声音。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靠近丛篁(指竹林)去聆听雨声。竹林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它具有清雅、自然的特点,而雨声则是大自然的声音之一,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觉。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聆听雨声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抚慰他离乡背井的心情。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描绘槐树的新绿、移动榻子和靠近窗下,以及希望靠近竹林听雨声等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园亭中的感受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陌生环境中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和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陈与义 (共653首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