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竹俱空”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心与竹俱空”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偶题阁下厅》

"心与竹俱空"平仄韵脚

拼音:xīn yǔ zhú jù kōng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偶题阁下厅

白居易 唐朝

静爱青苔院,深宜白鬓翁。

貌将松共瘦,心与竹俱空。

暖有低檐日,春多飏幕风。

平生闲境界,尽在五言中。

诗词解读

偶题阁下厅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偶题阁下厅》

中文译文:我偶然题字在阁下的厅堂上,喜欢这青苔覆盖的院落,深感适宜于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容貌宛如松树一般瘦削,内心却与竹子一样空灵。阳光暖暖地照在低矮的庭院上,春风轻轻地吹过窗帘。我一生寻觅的宁静景境,尽在这五言诗中。

诗意:这首诗以典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作者偶然间题字在一个庭院阁楼上,赞美了这庭院青苔覆盖的美丽景色,觉得这样的环境很适合老人居住。作者用松树来形容老人的容貌瘦削,用竹子来形容老人内心的空灵纯净。阳光和春风的温暖增添了这个庭院的生活气息。作者认为自己平生所追求的宁静境地尽在这五言诗中。

赏析: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庭院青苔覆盖的景色以及老人的容貌和内心的寂静,诗中流露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诗中阳光和春风的描绘给这个庭院带来了温暖和生机。作者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到这个平静的庭院中,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用五言的形式表达,使得诗意更加凝练、深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共2741首诗)

元白,刘白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