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是诗词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的第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是:熟读深思子自知

"旧书不厌百回读"平仄韵脚

拼音:jiù shū bù yàn bǎi huí dú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六宥  (仄韵) 入声一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苏轼 宋朝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诗词解读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不厌倦地反复阅读古书,熟悉的读物让我深思,我自己也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将来我可能无法避免成为官员,如今的安逸生活难以追寻。

我曾经离家,却又回来,写书时不再窥视园中的葵花。

在过去,我离开了家乡,又回到了家中,写书时不再对园中的葵花偷窥。

多年来我向往东方,向往那些有名望的人,抛弃了过去的学问,像孩子一样玩耍。

多年来我渴望东方的文化,渴望追随那些有地位的人,放弃了过去的学问,像儿童一样嬉戏。

我疯狂地追求计划,百般谋算都未能如愿,只有白发如期而至。

我狂妄地追求各种计划,百般谋算都没有如愿,只有白发按时而至。

我亲自种植了故乡的松柏树,行走时也像它们一样拱手行礼,但不知何时才能回去。

我亲手种植了故乡的松柏树,我行走时也向它们一样恭敬,但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所有的事情早已注定,十年的奔波是否算是愚蠢。

与你相比,还不能衡量得失,临别时只能长叹叹息。

与你相比,我不能评估得失,临别时只能长叹息。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人生经历和境遇的思考。他反复阅读古书,深思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可能无法逃脱名利之累。他回到家乡,不再沉迷于功名利禄,而是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扔掉了过去的学问,像孩子般追随名望的人,却发现自己的谋算往往落空,只有白发增添。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归乡的期待如同种植的松柏,但归程未知。他在诗中表示,一切事情都是命运安排,他的十年奔波也许并非愚蠢。最后,他与读者告别时,只能长叹息,无法评估得失。整首诗抒发了苏轼对人生沉浮的思索和对归乡的向往,展现了他对命运和自我境遇的独特见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