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五千言”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道德五千言”出自宋朝诗人白玉蟾的《李伯阳赞三首》

"道德五千言"平仄韵脚

拼音:dào dé wǔ qiān yán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李伯阳赞三首

白玉蟾 宋朝

蓬莱三万里,道德五千言。

一自青牛去,函关烟雨昏。

诗词解读

李伯阳赞三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李伯阳赞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白玉蟾

蓬莱三万里,

道德五千言。

一自青牛去,

函关烟雨昏。

中文译文:

蓬莱仙岛遥远无边,

道德修养有无穷。

自从李伯阳离开青牛(指李伯阳驾驭青牛飞升仙界),

函关间烟雨笼罩昏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白玉蟾所作,赞颂了李伯阳的三个方面。李伯阳是宋代道家思想家,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文化名人。

首先,诗中提到了蓬莱,蓬莱是中国神话中仙境的表象,位于东海之中,象征着神仙的居所。诗人用“蓬莱三万里”来形容李伯阳远离尘世,修行至高境界,追求超脱凡尘的境地。这表达了李伯阳对道教修行的追求和对仙境的向往。

其次,诗中提到“道德五千言”,强调了李伯阳对道德修养的重视。李伯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道德伦理的规范,尊崇道德价值观。他的学说体系以道德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诗中描绘了李伯阳离开尘世后的景象,“一自青牛去,函关烟雨昏”。青牛是传说中李伯阳飞升仙界所乘坐的神兽,而函谷关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诗人以烟雨昏暗的景象来暗示李伯阳已经超脱尘世,进入仙境,与世隔绝。这里透露出一种离愁别绪,展示了李伯阳超凡入圣的境界,以及他对世俗的超越。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李伯阳的追求和境界,展示了他对道德修养和超越尘世的理念。通过描绘李伯阳的离去和仙境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李伯阳的敬仰和对道教思想的推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ǐ bó yáng zàn sān shǒu
李伯阳赞三首

péng lái sān wàn lǐ, dào dé wǔ qiān yán.
蓬莱三万里,道德五千言。
yī zì qīng niú qù, hán guān yān yǔ hūn.
一自青牛去,函关烟雨昏。

作者信息

白玉蟾 (共1211首诗)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