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其舍诸”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山川其舍诸”出自宋朝诗人邵雍的《不可知吟》

“山川其舍诸”的上一句是:人虽欲勿用

不可知吟

邵雍 宋朝

犁牛生骍角,老蚌产明珠。

人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事固不可知,物亦难其拘。

一归于臆度,义失乎精粗。

诗词解读

不可知吟翻译、赏析和诗意

《不可知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犁牛生骍角,

老蚌产明珠。

人虽欲勿用,

山川其舍诸。

事固不可知,

物亦难其拘。

一归于臆度,

义失乎精粗。

中文译文:

犁牛生出纯白的角,

年老的蚌产下明亮的珍珠。

尽管人们不想使用它们,

山川却无法抛弃它们。

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物质也难以被束缚。

只能归结于主观臆测,

正义的真实变得模糊不清。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事物本质和真实性质的思考。他通过犁牛生出纯白的角和老蚌产下明亮的珍珠这两个形象,暗喻了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潜力。然而,尽管这些事物具有独特的特质,人们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和利用它们。山川代表着自然界,它们无法摆脱事物的本质,无法选择拥抱或者舍弃。整首诗词通过对事物本质和真相的探讨,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局限和对真理的无知。

赏析:

《不可知吟》以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运用了犁牛和蚌的比喻,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与人们的认知能力进行对比,暗示了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类对于真理的无法捉摸。作者通过探讨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引发人们对于自身认知的思考。整首诗词在简短的篇幅内,通过对比和隐喻,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类认知的思考和对于真理的渴望。这是一首启迪人们思考的哲理诗词,引人深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ù kě zhī yín
不可知吟

lí niú shēng xīng jiǎo, lǎo bàng chǎn míng zhū.
犁牛生骍角,老蚌产明珠。
rén suī yù wù yòng, shān chuān qí shě zhū.
人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shì gù bù kě zhī, wù yì nán qí jū.
事固不可知,物亦难其拘。
yī guī yú yì duó, yì shī hū jīng cū.
一归于臆度,义失乎精粗。

作者信息

邵雍 (共1553首诗)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