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山上松”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亭亭山上松”出自唐朝诗人杨炯的《途中》

"亭亭山上松"平仄韵脚

拼音:tíng tíng shān shàng sōng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途中

杨炯 唐朝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诗词解读

途中翻译、赏析和诗意

《途中》是唐代诗人杨炯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悠悠离开鼎邑,

去往指引的金墉。

旅途千里漫长,

山川交错百重。

风常吹行人的足迹,

云从山峰升腾。

郁郁葱茏的园中长满了垂柳,

亭亭玲珑的松树依山而立。

作为旅客,心情难以愉悦,

离乡别井的泪水无处洒落。

诗意:

这首诗以旅行的途中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旅客离开家乡,在路途中思乡的伤感情绪。诗人通过描绘旅途的遥远和山川的宏伟壮丽,表达了旅客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同时,诗中的垂柳和松树也象征着诗人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旅途的辽阔和旅客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旅途的疲惫的深入体悟。

赏析:

《途中》是一首写旅途中离别情感的诗词。诗中运用悠悠、去去、盈、亘等描绘了旅途的漫长和山川的壮丽,既有时光的流转感,又有空间的延伸感。通过山川云雾和植物的象征,诗人间接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程的疲惫之情。诗中的柳树和松树,一个繁茂郁郁,一个挺拔优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加深了对离乡别井所带来的酸楚的描绘。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旅途的辽阔和旅客的情感体验,打动人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杨炯 (共34首诗)

初唐四杰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