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县吏民知否”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曾为县吏民知否”出自宋朝诗人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宋朝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诗词解读

赏析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怀渑池寄子瞻兄翻译

蜀人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uái miǎn chí jì zǐ zhān xiōng
怀渑池寄子瞻兄

xiāng xié huà bié zhèng yuán shàng, gòng dào cháng tú pà xuě ní.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guī qí hái xún dà liáng mò, xíng rén yǐ dù gǔ xiáo xī.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céng wèi xiàn lì mín zhī fǒu? jiù sù sēng fáng bì gòng tí.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yáo xiǎng dú yóu jiā wèi shǎo, wú fāng zhuī mǎ dàn míng sī.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作者信息

苏辙 (共2117首诗)

三苏,唐宋八大家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