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八万四千偈”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夜来八万四千偈”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赠东林总长老》

“夜来八万四千偈”的上一句是: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的下一句是:他日如何举似人

"夜来八万四千偈"平仄韵脚

拼音:yè lái bā wàn sì qiān jì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韵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赠东林总长老

苏轼 宋朝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诗词解读

赠东林总长老翻译、赏析和诗意

《赠东林总长老》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诗意:

这首诗以溪水和山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的长老的赞美和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长老清净高尚的品质的称赞,并反思自己在修行上的不足之处。他提到夜晚写了八万四千偈(即佛经中的偈颂),意味着他在修行中的努力,但他也意识到自己与这位长老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东林总长老的赞美和自省。首句"溪声便是广长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溪水的声音比喻为长舌,意味着长老对佛法的广博知识和智慧。第二句"山色岂非清净身"将山景的宁静与长老的清净身心相联系,表达了长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夜晚写了八万四千偈,表明他在修行上的努力和奉献,但他仍然感到自己远远不及这位长老。最后一句"他日如何举似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自己修行的思考,意味着他希望能够像长老那样脱俗超凡,达到修行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长老高尚品质的赞美和自己修行的反思。诗中的"溪声"和"山色"象征着宁静和清净,与长老的修行境界相呼应。诗人以自己与长老的对比,表达了对长老的敬仰和向往,并勉励自己在修行上继续努力。整首诗既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感,又表达了对修行境界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èng dōng lín zǒng zhǎng lǎo
赠东林总长老

xī shēng biàn shì guǎng cháng shé, shān sè qǐ fēi qīng jìng shēn.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yè lái bā wàn sì qiān jì, tā rì rú hé jǔ shì rén.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