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饮心先醉”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未饮心先醉”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生查子(和夏中玉)》

"未饮心先醉"平仄韵脚

拼音:wèi yǐn xīn xiān zuì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生查子(和夏中玉)

辛弃疾 宋朝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

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

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诗词解读

生查子(和夏中玉)翻译、赏析和诗意

《生查子(和夏中玉)》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

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

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并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人面对秋日的景色,思绪万千,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他听到了几处砧声,这是晚上敲打铁器的声音,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客人的梦想已经很难实现,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暗示着人生的无限可能和无限遗憾。旦夕之间正是重阳节,菊花开放,黄色的花蕊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诗人担心自己再次登高赏菊,未能满足内心的渴望,就已经陶醉其中。

赏析:

辛弃疾以独特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将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现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性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传达了对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砧声作为时间的象征,更加强调了时光流转的无情。诗中的客梦已难成,既可以指代诗人自身的理想和梦想,也可以代表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希冀。在重阳节这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里,黄色的菊花蕊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美好,但诗人却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再次登高欣赏菊花,却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性的感慨,同时也传递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现实的迷茫。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人生和珍惜时光的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辛弃疾 (共816首诗)

苏辛,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