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处女发半华”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夔州处女发半华”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负薪行》

负薪行

杜甫 唐朝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诗词解读

负薪行翻译、赏析和诗意

《负薪行》是杜甫的作品,描写了一个贫困妇女的悲惨生活。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负薪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

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

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

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

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

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

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

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

何得此有昭君村。

译文:

夔州的姑娘发型有点梳理,年龄四五十不及,没有丈夫的家庭。

更加遭遇丧乱,嫁不出去,一生都抱着悔恨和痛惜。

农村的男人坐在房子里,女人只能出门进门。年纪在十几到九十几的,

背着柴禾回家,卖柴得到的钱应该给予供给家用。

到老了,两边的鬓发都垂下来,像野花、山叶上的银钗般晃动。

用盛有货物的藤篮背起,进城市门,生死与利益也包含了盐井。

脸上的妆容和头饰都是杂乱无章,哭泣的痕迹还在。被地上的尘土弄脏衣服,

身上的衣物破烂,寒冷使人困苦,与石头的根部为伍。

如果说巫山的女人那样粗俗丑陋,怎么会有这样的昭君村呢?

诗意和赏析:

《负薪行》通过一个妇女的悲惨生活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平。诗中描述了这位女子一生的苦难和遭遇。她没有丈夫,面对丧亡和乱世无法再嫁,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贫困和痛苦。

诗中通过描绘女子负重归家的画面,展现了她顶着风雨和困苦艰辛地生活。她的容貌和身体倍受摧残,像一朵凋谢的野花,负着柴禾时银钗在她头上晃动,更凸显了她的贫困和辛劳。

杜甫通过描写细节,表达了对这位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他用悲愤和讽刺的语气,呼唤着社会的改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穷困人民的呼吁。

这首诗词以真实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困境,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人道关怀。同时也展示了杜甫对社会问题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