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芙蓉向脸两边开”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

"芙蓉向脸两边开"平仄韵脚

拼音:fú róng xiàng liǎn liǎng biān kāi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

王昌龄 唐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诗词解读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描绘了一个越女采莲的场景,以及她在采莲过程中的美丽和如意,展示了越女的独立和自主性格,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期待。

诗意:诗中描述了一个越女采莲的场景,通过描绘她采莲的过程和所呈现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越女的独立和自主性格。她穿着荷叶罗裙,面容如芙蓉,登上桂舟采莲,展示了她的灵活身姿和优雅动作。她在采莲过程中不畏湖泊的变化,以及独自面对世间外界的态度,体现了她的自信和坚定。诗的最后,越女带着采莲的收获乘桂舟返回,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待夫婿的期待和思念。

译文:

吴姬与楚王的美丽妃子,

为了采莲争相跳上莲舟,沾湿衣裳。

来到浦口时,鲜花迎接她的到来,

采摘完毕后,江头的明月送她回家。

荷叶做成罗裙,颜色一片,

芙蓉花朝向两边绽放。

混入池塘中无法辨认,

只有听到歌声才感觉到有人的到来。

越女编织桂舟,将桂树做成船桨。

湖水辽阔无边,清江初显渡船之路。

她拿取芙蓉花,千万不要采摘芙蓉叶。

希望她归来后问夫婿,问她容貌是否如妾。

赏析: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越女采莲的过程,展现了她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性格。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越女的美丽容貌,将她与花荷、月亮等自然景色相映衬,表达了她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所呈现的越女坚定自信的形象,展示了唐代女性的自主意识,是对唐代女性形象的一种赞美和讴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节奏流畅,给人以美好愉悦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王昌龄 (共210首诗)

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