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故乡情”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万里故乡情”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杜甫 唐朝

峡险江惊急,楼高月迥明。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星落黄姑渚,秋辞白帝城。

老人因酒病,坚坐看君倾。

明月生长好,浮云薄渐遮。

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

清动杯中物,高随海上查。

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

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

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

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

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诗词解读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词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以下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峡险江惊急,楼高月迥明。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星落黄姑渚,秋辞白帝城。

老人因酒病,坚坐看君倾。

明月生长好,浮云薄渐遮。

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

清动杯中物,高随海上查。

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

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

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

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

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宴会场景,以及在这宴会上杜甫对时光流转、友情和故乡的感慨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江流险峻,江水湍急,楼台高耸,明亮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接着,他表达了宴会的场景,人们在此时相聚,心灵感应,联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情感。

其次,诗人以星落于黄姑渚,秋意离别白帝城的景象,表达出时光流逝、季节更迭的感慨。老人因酒而患病,却坚持坐在这里,静静地观察着宴会中的场景。

接着,诗人描绘了明亮的月光逐渐被浮云遮挡,从而引发他对边塞之地和京华往事的回忆。这种悠远的回忆渐渐充盈在他的心头,同时也映照在他的酒杯中,仿佛高悬在海上查看远方的景象。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因没有酒而登楼,感叹自己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却缺少酒作伴。他听着歌声,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白发在这宴会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几缕。然后,他自愿地与友人欢笑舞蹈,就像在秋天的窗前开阖。而尊蚁相继而来,沙鸥成双成对,都成为了这宴会的一部分,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怜惜,尽管他们已经醉倒,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依然如昔,而友人的一举一动仿佛能使诗人的内心愈加平和。

整首诗透过宴会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友情和故乡的情感,以及对生命和过往的深刻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