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辞此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一朝辞此地”出自唐朝诗人李世民的《过旧宅二首》

“一朝辞此地”的上一句是: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平仄韵脚

拼音:yī zhāo cí cǐ dì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过旧宅二首

李世民 唐朝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

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

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

纫珮兰凋径,舒圭叶翦桐。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

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诗词解读

过旧宅二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的译文:

《过旧宅二首》

停下华丽的轿车,驻足在谯县鸣笳处。

园中道路荒芜中断,古阶上的青苔向下倾斜。

前方的池塘已经消逝了旧时的水,以前的树木又开放出新的花朵。

我一旦离开这个地方,整个四海都成了我的家。

金辇巡游在白水之间,玉辇停驻在新丰。

编织的藤萝从架子上垂落,花朵凋谢了,菊花散落了。

叶子堆积在荒草和蔓生植物之间,流水已经干竭,池塘变得空荡。

珠宝与锦带的香囊已经湮没在荒径中,宝玉与翠叶被斩去如同刻纹桐木。

过去的领地如今变成了九道围墙中的一个。

帆船的波浪在平静的镜子上映照,兵器被封存而农业繁荣。

八方的国家和谐同轨,不再需要歌颂强大的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李世民在游历时写的两首描写旧宅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宅院荒凉、景物变迁的景象,表达了时间流转、事物更替的主题。诗人将过去和现在相互对比,以展现宅院的荣辱兴衰,同时表达了他自己的离别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回忆。

第一首诗中,新丰停下了华丽的轿车,谯县停住了鸣笳之音,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向往和珍视。宅院内的园林已经荒废,道路断裂,青苔斜生,表明了岁月流逝和变迁不可避免的现实。诗人提到前池无旧水,古树有新花,以此暗示过去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但新的希望和活力正在发芽。最后一句“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悲伤,但也意味着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整个世界的拥抱。

第二首诗中,金辇和玉辇分别停留在白水和新丰,呈现出了诗人游历的景象。藤萝垂落、花朵凋零,暗示着时光流逝、万物消亡的无情现实。草地上堆满了叶子,池塘已干竭,反映出曾经的繁华不再,颓废的景象。珠宝和锦带已经被遗忘在荒径,宝玉和翠叶被割去,描述了过去的辉煌已被岁月残酷地摧毁。最后两句“过去的领地如今变成了九道围墙中的一个,帆船的波浪在平静的镜子上映照,兵器被封存而农业繁荣,八方的国家和谐同轨,不再需要歌颂强大的风”,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过去与现在的差异,抒发了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

整体上,这首诗词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景象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人对新的希望和未来的期待也透过诗词流露出来,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李世民 (共88首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