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云收夏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残云收夏暑”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残云收夏暑"平仄韵脚

拼音:cán yún shōu xià shǔ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岑参 唐朝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

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

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

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诗词解读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翻译、赏析和诗意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亭晚人将别,

池凉酒未酣。

关门劳夕梦,

仙掌引归骖。

荷叶藏鱼艇,

藤花罥客簪。

残云收夏暑,

新雨带秋岚。

失路情无适,

离怀思不堪。

赖兹庭户里,

别有小江潭。

诗词的中文译文: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返回县城(得潭字)

水亭晚上,人们将要分别,

池水凉爽,酒未喝尽。

关上门,忙碌一天的人会有夜晚的梦境,

仙掌引导华阴王归来。

荷叶上藏着小船,

藤花垂下拴住客人的发簪。

残云收敛了夏日的炎热,

新雨带来秋天的薄雾。

迷失了道路,心情无法适应,

离别之情令人难以忍受。

庭院中却有一个别致的小江潭,

让人感到宁静与舒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给华阴王少府的送别之作。诗人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了离别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首先,诗人描述了水亭晚上的凉爽和酒未酣的情景,为诗篇营造了一种安静而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关门后夜晚的梦境,表达了送别时的忙碌和思绪的纷乱。

诗中出现的仙掌,是一种热带植物,被用来引导华阴王返回,象征着神秘和神奇,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仙境的意境。

荷叶上藏着小船,藤花罥住客人的发簪,这些细节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细致的感受。残云收敛夏日的炎热,新雨带来秋天的薄雾,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季节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迷失了道路,感到情绪无法适应,但在庭院中却有一个小江潭,给人带来别样的宁静和慰藉。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也可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寻求慰藉与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感受抒发了离愁别绪,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岑参 (共385首诗)

高岑,四大边塞诗人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