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溪头无觅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走遍溪头无觅处”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玉楼春》

"走遍溪头无觅处"平仄韵脚

拼音: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玉楼春

辛弃疾 宋朝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诗词解读

玉楼春翻译、赏析和诗意

《玉楼春》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

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

且喜青山依旧住。

中文译文:

不知是谁在半夜推动山峰,

四周的浮云猜测是你。

时常我与你相对于两三座山峰,

走遍溪头却无法找到你的身影。

西风掠起,云层横跨天空,

突然出现东南方一柱状云。

老僧拍手欢笑称赞着,

喜悦于青山依旧屹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玉楼春》是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山水之景,以及对友谊和自然景观的思考。

诗中的"推山去"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意象,意味着追求高尚的境界。诗人在夜晚感叹不知是谁在推动山峰,浮云的变幻使他猜测山峰的移动与否,这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世事变迁的疑惑和不确定感。

诗中的"两三峰"是指山峰的数量,并暗示了平素与朋友的相聚,但即便走遍溪头,也无法找到朋友的踪影。这种寻觅的无果让人感到苦闷和无奈,也反映了生活中友情的匮乏和失落。

后半部分的描写中,西风吹起,云层横渡天空,忽然出现一柱状云,这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幻和奇妙。老僧拍手欢笑,并称赞青山依旧屹立,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恒久不变的事物的欣慰。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云山的变化和朋友的离散,表达了辛弃疾对友情和自然的思考。他对友情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都在诗中得到了表达,展现了他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美的深刻洞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ù lóu chūn
玉楼春

hé rén bàn yè tuī shān qù.
何人半夜推山去。
sì miàn fú yún cāi shì rǔ.
四面浮云猜是汝。
cháng shí xiāng duì liǎng sān fēng, 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xī fēng piē qǐ yún héng dù.
西风瞥起云横渡。
hū jiàn dōng nán tiān yī zhù.
忽见东南天一柱。
lǎo sēng pāi shǒu xiào xiāng kuā, qiě xǐ qīng shān yī jiù zhù.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作者信息

辛弃疾 (共816首诗)

苏辛,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