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月没已久”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微月没已久”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水会渡》

“微月没已久”的上一句是:中夜尚未安

“微月没已久”的下一句是:崖倾路何难

"微月没已久"平仄韵脚

拼音:wēi yuè méi yǐ jiǔ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水会渡

杜甫 唐朝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

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

迥眺积水外,始知众星乾。

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

诗词解读

水会渡翻译、赏析和诗意

《水会渡》是杜甫的一首唐诗,描述了诗人在山行途中渡水的情景。

中文译文:

行山路途虽常程,夜间还未安稳。微弱的月光消失已久,崖边倾斜的路该如何渡过。大江动荡着我的前方,犹如海洋一样宽阔。船夫在暗暗摆弄船桨,歌唱着,笑看着轻轻的波浪。霜雾浓厚,木头和石头滑溜,寒风急速,手脚冰凉。已经上了船,却有千般忧愁,攀登山岗仍然是万般旋转曲折。远眺水面以外,才意识到众多的星星颗粒干涸。远行令人消瘦,年老多病又惭愧地增加了餐食。

诗意和赏析:

《水会渡》通过诗人的行旅经历,以景物和心情的交织为主线,表达了他在行山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疲惫,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首先描述了在夜晚行走山路的不安稳,因为路途遥远,也因为山中没有足够的照明,使得前行变得困难。接着,诗人描述了渡过大江的经历,形容大江宽阔,汹涌澎湃,体现出诗人在面对险境时的勇气和决心。在渡江的船上,篙师(指划船的人)默默理着船桨,歌唱着,笑看着波浪,表达出诗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环境的寒冷和艰苦,描绘了冷霜和寒风带来的冰冷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困苦。诗人通过远眺水面和星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在宇宙间的微不足道。最后,诗人提到旅途的辛苦和年老多病使他消瘦,但也惭愧地增加了餐食,抒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在行旅中的艰辛和生活的无常,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坚定和豁达。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整首诗以凄美而又坚韧的意境,展示出杜甫深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