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厌家鸡更问人”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莫厌家鸡更问人”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莫厌家鸡更问人”的下一句是:一纸行书两绝诗

"莫厌家鸡更问人"平仄韵脚

拼音:mò yàn jiā jī gèng wèn rén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 宋朝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诗词解读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翻译、赏析和诗意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退笔成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

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

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

欲见诚悬笔谏时。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对家庭教育的关注。诗中通过对笔迹的辞退和读书的重要性的叙述,以及对家庭和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教育的呼唤,表达了苏轼对文化传承、家庭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的思考。

赏析:

首联"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的谦逊态度。他认为退却的笔迹可以被抛开,但真正的才华和灵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和学习。

接下来的两句"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暗喻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苏轼在这里提到了自家的"元和脚",意味着家庭中有出色的人才。他劝告家庭成员不要嫌弃自己的亲人,而应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接着的两句"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表达了苏轼在晚年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豪和对时光的感叹。他说自己的行书和绝句已经成为一张纸上的良好表现,而自己的鬓发已经如丝一般白了。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自身成就的自豪,同时也感叹时光的流逝。

末联"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呼吁家族成员传承家风家训,以期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苏轼希望家族能够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家族的价值观,并在关键时刻勇于表达意见和谏言。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文学创作、家庭教育和时光流逝的思考。它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自省和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iǔ shì èr wài shēng qiú bǐ jī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tuì bǐ chéng shān wèi zú zhēn, dú shū wàn juǎn shǐ tōng shén.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jūn jiā zì yǒu yuán hé jiǎo, mò yàn jiā jī gèng wèn rén.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yī zhǐ xíng shū liǎng jué shī, suì liáng xū bìn yǐ rú sī.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hé dāng huǒ jí chuán jiā fǎ, yù jiàn chéng xuán bǐ jiàn shí.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