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此游客子”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类此游客子”出自魏晋诗人曹植的《杂诗》

"类此游客子"平仄韵脚

拼音:lèi cǐ yóu kè zi

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杂诗

曹植 魏晋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诗词解读

杂诗翻译、赏析和诗意

《杂诗》是曹植的作品,他是魏晋时期的诗人。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转蓬离本根,

飘摇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

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

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

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

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

沉忧令人老。

译文:

蓬草离开本根转动,

漂泊随着长风。

何意回头吹起风暴,

将我吹进云中。

高高的天空无边无际,

天路怎能被限制?

像这样的旅行者,

舍身远赴战场。

即使衣衫褴褛也无所谓,

野草常不丰盈。

离开吧,不再寻找归宿,

沉重的忧愁使人衰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游子漂泊的心情和不安定的生活状态。诗中使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将蓬草随风飘摇的形象比喻为游子的流离失所。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被风吹入云中,表达了渴望自由、追求无限可能的心境。

诗中的"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边界的质疑。他认为天空是无限广阔的,人的旅途也不应被限制。

接下来,诗人以自己为例子,表达了对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执着。他愿意舍弃舒适的生活,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远离家乡,追随军队,投身战场。

诗的结尾通过描述衣衫褴褛的形象,强调了诗人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他告诫自己不要再寻找归宿,因为过多的忧愁会使人变老。

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和个人经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对自由的追求。它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豪情壮志和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也具有一定的政治隐喻。这首诗词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示了曹植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魅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曹植 (共140首诗)

三曹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诗句推荐